为什么犬疫苗要打好几次?
题主好,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两个知识点。一个是关于疫苗,另一个是关于抗体。
一.关于疫苗 目前我们常用的疫苗分为“灭活疫苗(简称灭苗)”、“减毒活疫苗(简称活苗)”和“基因工程疫苗(基因苗)”三大类。 其中,灭苗和活苗主要用于动物疫病预防,基因苗主要用于动物传染病的治疗。 一般来说,我们给动物注射疫苗的目的在于让它们获得免疫应答,产生抗体(这里所说的“抗体的产生”,并不是指特异性抗体的产生,而是指“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反应”),从而起到对特定传染病的预防作用。 而要想让机体产生有效的抗体,就必须使免疫系统认识到病毒的“异己性”并且及时地发出对抗病毒的蛋白质分子——也就是所谓的病毒抗原。如果缺少了这部分蛋白分子的激活,即便是有病毒侵入体内,免疫系统也无法发动攻击,从而导致疫苗接种失败。要给疫苗的效果打下良好基础。
目前很多疫苗在生产时都会加入适当的佐剂以增强疫苗的效果,常用的佐剂包括破伤风类毒素、细菌裂解物(如BCG)等。这些佐剂在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,也能增加机体对于相应病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。不过,无论是何种佐剂,都需要借助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消化,最终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。 在吸收的过程中,由于消化道存在微生物群落,这些微生物可能将部分佐剂分解成为单体成分而释放出来。在接受注射后4-6个小时,人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粪便的颜色有所加深,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,不必担心。
二.关于抗体 接种疫苗后,机体需要时间产生抗体。通常情况下,接种后的2周左右,机体开始产生抗体;完成4针免疫后进行抗体检测,抗体水平达到峰值。而抗体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,即具备相应的保护作用。 但值得注意的是,抗体并非唯一决定保护效果的因子。临床上经常发现个别动物尽管没有产生抵抗病原体的中和抗体,却对病原具有强大的抵抗力,这一方面取决于免疫记忆(主要是细胞免疫的记忆),另一方面可能与机体内存在的非特异抗体有一定的关系。
多次接种疫苗是为了让机体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抗体,并能在抗体水平下降时刺激机体继续产生抗体,进而保持对于相关疫病的抵抗力。